同为“强省会”,济南为何跑不过合肥?_城市_产业_企业

发布日期:2025-07-06 21:08    点击次数:148

出品 | 探客纪

创作团队 | 千城记

撰文 | 雨 霏

编辑 | 李 想

强省会时代,注定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拼体力、拼心法、还得看持久战术的马拉松。

这几年,越来越多省份喊出“强省会”口号,从成都到武汉,从合肥到济南,仿佛谁的省会不强,整个省就抬不起头。

合肥市位置图(图源@天地图)▼

展开剩余93%

但真正细品你会发现:不是每一座省会都能在强省会战略中跑赢自己,更别说跑赢别人了。在这场看似“全员进阶”的赛道上,有的城市稳扎稳打,有的狂飙突进。也有一些,还没起跑就被“逆袭者”甩出好几条街。

比如济南和合肥,两个地理上相对接近的中部省会城市,一个是齐鲁之首,一个是江淮中枢。一个沉稳厚重,底蕴深厚;一个充满活力,节奏明快。

它们虽然起点不同,却都肩负着带动全省发展的重任,也都曾是各自省份不可忽视的“一哥”。

济南市位置图(图源@天地图)▼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2000年,济南在省会城市中优势明显:GDP是合肥的两倍,人均水平也遥遥领先,地位稳固,底气十足。而彼时的合肥,还只是“包邮区”的边缘角色,经济体量不及济南一半,整体处于积蓄力量的阶段。

到了2024年,格局已悄然逆转。GDP上合肥与济南打平,人均收入也呈现赶超趋势。那些曾经代表差距的指标,如今正在一步步被抹平,甚至开始“调头”。

这场追赶并非靠一招制胜,而是产业方向、制度设计、政策决断力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性发力所致。

合肥、济南位置关系图(图源@天地图)

这种强势追击也引出了一个更加值得追问的问题:在强省会竞赛愈发激烈的当下,为何坐拥“齐鲁之首”“黄河之心”的济南,会被起步更晚的合肥反超?合肥赢在哪?济南又失在何处?

要理解这场逆袭,得先看两座城市的“信仰体系”到底有何不同。

2000-2024年济南和合肥各城市GDP数据(图源@中经数据)▼

合肥为什么能火?靠的不是资源禀赋,更不是命好,而是一套颇具胆识的“敢投+敢赌”打法。这座城市之所以被称为“风投之城”,不是因为资本聚集得多,而是政府本身就是最有眼光、最敢出手的那一个。

最经典的案例,便是押注京东方。那时,这家面板企业已深陷亏损泥潭,多数城市避之不及,唯有合肥选择逆势投入、持续扶持。16年间,京东方与这座城市双向奔赴,累计投资超1000亿元。如今,它落户合肥的初衷得以实现——在合肥基地支撑下,公司面板市场占有率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

京东方在合肥的深耕细作,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2017年,微显示领域代表企业视涯科技落户新站;2018年,柔性屏赛道“领跑者”维信诺也选择落子……兄弟公司来了,上下游企业也来了。目前,合肥新站汇聚显示产业上下游企业超120家,直接带动了新型显示这一整条万亿级产业链的崛起。企业翻身了,城市更是赢得了声誉和长期回报。

合肥蜀山区建筑景观,请横屏欣赏(图源@摄图网)▼

这套逻辑,在高端制造业上持续演进。2010年前后,合肥就已开始围绕“高技术、高风险、高成长”的产业路径精准下注——寒武纪、长鑫存储等项目,在别的地方连门都进不了,合肥却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别人怕“踩雷”,它就敢“首投”;别人等风来,它已经备好帆船。

新能源汽车就是又一回合“打得漂亮”的战例。

2019年,蔚来深陷资金困境,合肥联合国投创新等平台果断注资70亿元,扭转危局。一年后,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再之后市值飙升破千亿,成为城市与企业共赢的典型。

航拍合肥翡翠湖琴岛(图源@摄图网)▼

2021年,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加码入局,携整车制造基地、动力电池及核心零部件项目重磅入驻。这一战略布局迅速显现成效:2023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74.6万辆大关,其中比亚迪单一企业贡献率超过60%,以惊人的“合肥速度”构建起完整的“整车+零部件”产业生态链。

可以说,合肥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凭借真金白银的战略投入和敢为人先的产业布局,在产业集群竞争中下出了一招制胜的“先手棋”。它的治理思路不是“保守兜底”,而是“前置下注”。也正因如此,合肥成了长三角里增速最快的万亿城市,也成了省会比拼中最受关注的“别人家的孩子”。

合肥立交桥(图源@摄图网)▼

相比之下,济南显得更为稳重,但也更显保守。这座城市并不缺产业基础,轨道交通装备、重型机械、医药制造等传统板块在山东省内仍有分量,但在全国来看,这些产业多偏传统,外溢效应有限,难以吸引年轻人才和新兴企业扎根。

除此之外,济南的发展困境,不是没有方向,而是太多方向。头顶“省会” “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等多个标签,角色越多,任务越重,但资源终归有限。摊子铺得太大,每个方向都只能点到为止,最终难以做深做透。

山东省地标济南解放纪念馆(图源@摄图网)▼

更现实的是,济南所处的省内格局也颇为分散。青岛是山东另一颗明星城市,烟台、潍坊、临沂又各有势能,资源与注意力早被天然拉扯。济南既要发力自我发展,又要兼顾“兄弟城市”的节奏,久而久之,不少战略停留在纸上,落地也慢了半拍。

再放眼全国地图,济南夹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之间,看似通达两大核心区,实则受制于双重虹吸。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争夺中,本就不占上风。更重要的是,城市之间的竞速早已不仅比拼规划书上的目标,而是谁能快速找到一条清晰赛道,把资源集中投进去,跑出自己的节奏。

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图源@摄图网)▼

当然,济南并没有原地等风来,也在试图跑出自我。近年推动“工业强市”战略,聚焦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试图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方向上“换道超车”。

新能源汽车便是典型案例。短短两年内,引进比亚迪、吉利等整车项目及其配套,构建起完整产业链。2023年,比亚迪济南起步区一期产量已超24万辆,二期和吉利整车线也陆续投产,产业爆发力初步显现。

济南欧乐堡夜景 (图源@摄图网)▼

与之联动的,还有济南传统制造业标杆——济南二机床集团的再崛起。这家拥有八十余年历史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凭借其技术积淀成功抢占新能源汽车制造装备制高点,该企业不仅为比亚迪、吉利等本土车企提供核心装备,更成为特斯拉、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重要供应商,其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90%,在国际市场也跻身第一梯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企业创新研发的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生产线已在吉利工厂实现规模化应用,单条生产线即可满足20万辆整车的年产能需求。这种“老树发新枝”的转型实践,让济南在新赛道上,打造出了自己的“爆点产业”。

生物医药方面,济南也在押注透明质酸这一细分赛道,依托全球龙头华熙生物,打造“中国透明质酸之都”,推进生命健康产业园、透明质酸谷等项目,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济南大明湖风景区(图源@摄图网)▼

但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透明质酸,济南的优势更多还是停留在“具备条件”和“已有雏形”阶段。相比之下,合肥的打法更为激进,也更高效。它像一位经验老道的创业者,押注明确、节奏快速,敢赌也能赢。而济南更像是班里的中等生,各科成绩都说得过去,但缺乏那种惊鸿一瞥的亮点。

这种差距也体现在人口和人才的吸附力上。2000年,合肥常住人口比济南少150万;到2024年,不仅实现反超,还率先迈入“GDP+人口”双万俱乐部。这不是偶然,而是制度设计使然。合肥通过“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让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成果迅速走出实验室、走进车间,形成了完整的转化闭环。尤其是中国科技大学,它为合肥的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人才输送。

2000-2024年济南和合肥各城市常住人口数据(图源@中经数据)▼

济南也有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齐鲁医院这样的优质科研平台,学术实力不俗,论文发表量亮眼。但问题在于,“写得出”却“用不上”。成果常常停留在期刊上,难以上生产线。山大像一个人才流动巨大的“中转站”,济南却始终没能成为人才真正愿意留下来的“终点站”。

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比的不是谁的目标高,而是谁能讲出一个可信、可行、可落地的城市故事。

合肥赢在“敢赌能赢”;济南若想后来居上,就要学会把“稳”变成“准”,把资源聚焦在能干出影响力的产业爆点上,让高校资源流入产业体系,让人才留下来、干起来、成长起来。

这个时代,城市之间比拼的,从来都不是“有没有”,而是“做不做得出来”“留不留得住”。

济南百脉泉风光(图源@摄图网)▼

济南并非没有赢的可能。

从产业基础看,无论是生物医药、算力底座,还是智能制造,济南的“家底”并不薄弱。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资源,而在于能不能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打穿一个真正能撑起城市认知的主赛道。与其面面俱到地撒胡椒面,不如选准一个方向,聚焦一口井,挖出自己的“京东方时刻”或“蔚来时刻”。

这就意味着,济南必须跳出传统“省会思维”的路径依赖。在今天这个比拼科技硬实力和产业深度的时代,敢于在高门槛、重投入的领域率先下注,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好政策不能只停在文件里,好成果也不能只躺在论文里,而要变成一条条真实可运行的生产线。

济南博物馆镇馆之宝鲁王帽(图源@摄图网)▼

人才是产业的核心支撑,真正把人留下来,不靠情怀,要靠机会。让他们在这里看得到未来、干得成事情,才是根本。济南应把山大、山医、齐鲁医院等优质科研资源利用起来,全方位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这不仅需要制度协同作为前提,更需要场景引导和链条式设计,把“人、技、产、资”真正串联起来。科研人员能对接产业需求,企业难题能在本地找到解法,资本敢投、项目敢落,政府也能作为“总调度”推动资源高效运转。只有当科研成果能落地、青年人才有成长空间、技术创新有上下游承接,济南才真正具备“留得住、用得好、能成长”的城市环境。

济南还可以借鉴合肥,如果能在关键赛道上打出一个产业爆点,讲好一个能吸引资本、打动人才、带动上下游协同的产业故事,这座城市依然具备“弯道超车”的可能。无论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还是医疗器械,济南都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关键在于选得准、下得快、做得实。

安徽合肥三河古镇风光(图源@摄图网)▼

在城市治理层面,济南也需要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招商引资要更专业,企业服务要更细致,政策兑现要更有确定性。唯有建立起一套高响应、强执行的制度体系,济南才能从“通道型省会”真正转型为“引擎型省会”,实现从资源汇聚向动能转化的跃迁。

归根到底,济南不缺资源、不缺平台、不缺人才,真正缺的是一套系统打法:既能看得准方向,也能跑得起节奏;既有顶层设计的眼光,也有落地执行的狠劲。喊口号容易,难的是把产业一锤一锤砸出来,把人才一个一个留下来。这,才是济南最需要啃下的那块“硬骨头”。

当然,合肥自身也并非没有短板。

当前的发展高度依赖龙头企业,一旦头部企业受挫,整体抗风险能力便会受到冲击。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医疗资源等民生关键领域,供需矛盾已开始反噬人才留存率。

合肥市区的徽园(图源@摄图网)▼

更值得关注的是,强省会战略所带来的虹吸效应,正在拉大省内城市之间的发展落差。芜湖、蚌埠、马鞍山等城市的边缘感上升,区域协同的挑战愈发凸显。如果无法形成带动效应,强省会最终可能成为“独强而孤立”的增长孤岛。

一个真正的强省会,不能只是“一枝独秀”,更要“带一圈、热一片”。合肥若想持续领跑,必须补齐民生短板、加强中小科创企业培育、延展产业链条,同时也应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让周边城市共享发展的红利。

最终,这场强省会的比拼,比的不是谁喊得响、概念多,而是谁更能兑现承诺、讲出结果。谁能把高质量的故事落到实处,谁就更有可能赢得这场“未来竞速”的主动权。(完)

—【招贤】—

千城记公众号、探客社公众号长期招聘主笔、视频剪辑、地图设计师、三维动画师、商务及活动策划等(部分岗位可以兼职),薪酬面议。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发到邮箱:

tankeesky2022@163.com

【参考资料】

1.《合肥杀疯了!成为第18座“千万人口城市”,城镇化率高达86.38%,合肥为何这么猛?狂飙背后竟是“风投”模式,多次押中产业风口》金融界2025-03-10

2.《从“最大县城”到“双万城市”,合肥是如何弯道超车的?》经济观察报2025-03-23

3.《2024年合肥市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合肥市统计局2025-03-24 16:40

4.《从“五条路”到“万亿城市”,合肥有什么秘诀?》新华社2024-04-17 15:55

5.《济南2024区县经济图谱:头部领航“增长极”,“新兴势力”冲刺发力》海报新闻2025-02-08

6.《济南各区县GDP公布!历下、高新、历城、市中、章丘、莱芜领跑》鲁网2025-02-08

7.《大幅低于全省,济南为何又陷低迷?》新青记2024-06-03

8.《安徽向新丨“新型显示第一城”是怎样炼成的?》人民网 2024-06-24日

-END-

●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摘编,申请转载可在文章后直接留言。

发布于:北京市